五脏六腑之海也叫气之海。
五脏六腑之海古籍中有两处代指,即胃及其经脉(足阳明胃经)和冲脉。
这与二者通行全身气血,以养全身有关。
二者虽有区别,但在输布气血上却有着密切的联系,冲脉与足阳明胃经会于气街,直接承受胃之气血,这可说是冲脉受纳后天之气(水谷气),但冲脉还有受纳先天之气(精气)的重要一面,因而它的渗灌阴阳经络气血的作用又不是胃及其经脉可相提并论的。
檀中者,为气之海。
檀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鄢。
檀中穴位于人体前正中线,两乳头连线之中点。
《灵枢·海论》指出:胃者,水谷之海。
故与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 膻中为气之海、脑为髓之海,并称四海。
气街
中文名气街
英文名Gas Street
类别中医基础术语
气街穴位置脐下五寸
解读针灸术语气街理论之气街气街有四,又称四街、四气街。是脉气所行的路径,经脉之气汇聚和流通的共同通道。《灵枢·卫气》: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灵枢·动输》:四街者,气之径路也。说明头、胸、腹、胫各部都有气的经路。《灵枢·卫气》: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气在腹者,止之背俞,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意指经气在头部的都联系脑;经气到胸部的都联系胸和背俞;经气到腹部的都联系背俞和腹部的冲脉;经气到下肢的都联系气冲部。因此,这些部位的穴位,除能主治局部和有关内脏病变外,还能治疗四肢的部分疾病。
气冲穴别名《素问·气府论篇》:足阳明脉气所发者六十八穴气街动脉各一。王冰注:气街,穴名也。在归来下鼠鼷上同身寸之一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作气冲穴别名。
气街中医应用气街理论的意义和应用气街理论,以十二经标本为基础,反映了经络系统在人体头、胸、腹、胫循行分布中相互交通的关系,主要说明了经络的横向联系,体现了经络在人体各部联系形式的多样性。气街将人体自上而下分为头、胸、腹、胫四部,从而将各部所属的脏腑、器官、经穴紧密联系为一体,使各部形成相对独立的功能系统。头气街以脑为中心,胸气街以心肺为中心,腹气街以肝、脾、肾及六腑为中心,脏腑气血通过气街而直达于外,灌注于诸经;诸经气血也可借气街直达于内,以养脏腑。气街是脏腑和诸经气血横向输注的捷径。
脏腑通过气街而前后相连,在躯干部胸气街将胸膺与背部相连贯,腹气街将腹与背腰部相连贯。滑伯仁说:脏腑腹背,气相通应。通应之路当是气街。气街以横向分布为主,联络前后,沟通脏腑体表的内外关系,纵贯人体上下,成为经络联系的统一体。
《灵枢·动输》讲:夫四末阴阳之会,此气之大络也;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相合,相输如环表明了四街在经脉运行中的另一含义。意为经脉及络脉循行中,遇邪侵袭而被阻绝时,可通过四街,侧行旁通,或从四末阴阳之会处,相输如环,以保持经脉运行之如环无端。这是经络理论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气街理论,着重阐述头、胸、腹、胫部是经气汇合共同循行的通道。气街是纵横交错的网络状通道,与诸经脉脏腑器官组织在生理、病理上密切相关并广泛地联系。
分布于气街部位的腧穴,既能治疗局部疾病,又能治疗相关内脏的疾病。手足三阳经及督脉均循行至头面,分别与脑、头面、五官相联系,其气输注于头面部腧穴。
如《灵枢·海论》以脑为髓海,其腧穴上在百会、下在风府;《灵枢·根结》手足各阳经在头颈部的入穴。手三阴经均循行至胸,分别与肺、心、心包相联系,其气输注汇聚于胸部和背俞穴;足三阴经均循行至腹,分别与肝、脾、肾及六腑相联系,其气输注汇聚于腹部和背俞穴。
因此,凡分布在相应气街部位的腧穴,可治疗各相关部位的疾病。
如临床上头痛、头晕疾患,可取头气街之腧穴百会、风池等穴治疗;胸满、咳喘,可取胸气街之腧穴中府、肺俞等穴治疗;腹痛、腹泻,可取腹气街之腧穴中脘、天枢、胃俞、脾俞、大肠俞等穴治疗;下肢痿痹,可取胫气街之腧穴髀关、伏兔、足三里等穴治疗。
《灵枢·卫气》在论述气街的主治功能时指出所治者,谓头痛眩仆,腹痛中满暴胀,及有新积,说明了气街主治之特点。
同时,气街横贯脏腑经络,纵分头、胸、腹、胫的网络状分布特点也扩大了十四经穴的主治范围,各经穴不仅能治疗脏腑本经脉的病症,而且还可以治疗其他脏腑经脉的病变。气街理论,开创了分部主治之先河,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可谓气街所通,主治所及。
此外,气街理论解释了针灸理论与实践中的许多困惑,对于针灸临床腧穴配伍有重要指导意义。
针灸临床上采用的俞募配穴法、前后配穴法、近部取穴法等,均以气街理论为依据。在头气有街理论启示下发展起来的头针、耳针、眼针、鼻针、面针等疗法,在临床治疗中展现了巨大的潜力。
气冲穴别名
气冲:Qìchōng(ST30)。
定位:在腹股沟稍上方,当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浅层布有腹壁浅动、静脉,第十二胸神经前支和第一腰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及前皮支。
深层:下外侧在腹股沟管内有精索(或子宫圆韧带)、髂腹股沟神经和生殖股神经生殖支。
操作:直刺05~10寸,不宜灸。
腹股沟动脉搏动处
此处气街代指的体表部位为气冲穴体表部位,为气冲穴定位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