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胯哪怕松开一点点都行,不松胯或未松胯时不能使内气内劲产生。
在练习拳架时,身体任何的一举一动都是先要松胯下沉。
两胯无论是虚是实,一侧胯根一松,身体上肢就会随之发生偏沉,松左向左偏沉,松右向右偏沉,偏沉幅度大小可以人为控制,但大不超过45度。
松是因,偏沉是果,一松一沉,奥妙无穷。
双胯能下沉,裆开圆,双腿曲膝;上身自重能通过胯膝往脚上负重,胯部相对不负重。
双胯随身体重心移动胯部也能适当负重,转换灵活,下盘稳固。
练拳时身法低,胯走下弧用的多,身法高胯走后下弧用的多。
前后的重心移动,胯走下弧用的多,左右的重心移动胯走后下弧用的多。
二十四式太极拳口诀是;
1、虚灵顶劲 2沉肩坠肘, 3、坐腕舒指,4、含胸拔背,5、松腰敛臀, 6 、圆裆松胯,7、气沉丹田, 8、运动如抽丝,9、迈步如猫行,
太极拳门派众多,拳法各异,但总的要求都逃离不了1、虚灵顶劲 2沉肩坠肘, 3、坐腕舒指,4、含胸拔背,5、松腰敛臀, 6 、圆裆松胯,7、气沉丹田, 8、运动如抽丝,9、迈步如猫行,这十条几本的要求,只 各有所侧重。
太极拳定义;太极拳是综合了历代各家拳法,结合了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吸取了古典哲学和传统的中医理论而形成的一种内外兼练、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
1、稍息站立,将虚腿(右)松开,慢慢轻提右膝,膝盖似有细线向上牵引。
2、使右腿慢慢离地。
保持立身中正,不可因提膝而身体有些微歪斜,胯始终保持在原来的水平位置。
3、大腿、小腿肌肉松开,小腿自然垂直地面,脚腕松开。
4、每向上提一分,就重新检查腿上的肌肉是不是松开了。
5、直到提腿至大腿小腿夹角90度。
6、此时着意松开腿上的肌肉,也就是骨架子支撑着,而意念扒掉腿上所有的肌肉。
(跟起式抬臂的意思一样。
)
7、放下腿,让腿自由落体运动。
就在腿落的一刹那,听听是否感觉到了胯关节的存在。
气沉丹田
中文名气沉丹田
始见于《太极拳论》
练习要领舒、缓、迟、含、活、短、长
基本简介王宗岳在其《太极拳论》中写道: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形意拳内功经中有龟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 海,光聚天心。[2]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写作气归丹田;孙禄堂《太极拳学》写作气降丹田,其它文献的丹田说基本从王宗岳《太极拳论》的气沉丹田。关于丹田的位置,先哲们的说法也不尽相同,有以脐中、关元、神阙、石门、气海为丹田的几种说法,这与道家养生术对下丹田位置的说法相同。以为,从修炼太极拳而言,只要把脐下小腹部视为丹田即可,无需拘于分寸之间。
因为从下守重心的观点看,丹田不是一个点,也不是一个面,而是小腹内的一个圆形腔体。这个圆形腔体的中心点应位于腹部能调整和稳定人体重心的那个部位。即人体的重心点。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凝神修炼,这个以人体重心点为圆心的腔体——丹田就可以像机械上的万向轴一样,能围绕经过它的中心点的三条运动轴(垂直轴、矢状轴、冠状轴)的交点(重心点),作出任意方向、任意角度的转动;其转动的轨迹可以是绕垂直轴的平圆、绕矢状轴和冠状轴的立圆,以至绕中心点的椭圆或∞形。
正是丹田在心意作用下的万向转动功能,才发挥出丹田可以下守重心和引动形体运动的关键作用。
气沉丹田的精义,分为练、用之法式,练功时能够气沉丹田炼精化气,积累内气,形成内劲。然在较技时内气分为两种而使用,一部分内气在周身运行,与外形匹配而成攻防拳势之用。一部分就存留在小腹丹田中而不向它处转移。而存留在小腹丹田中的内气,功夫好者可成球状景象存在,不管攻防较技多么激烈紧张,丹田中存留着内气,则不会产生喘满的。这一点也不影响其另一部分内气在周身运行以成攻防拳势的。而存留的这部分内气又可使自身松沉稳健,步步生根而又动变轻灵敏捷。
理论基础古拳论云:岂知神以气会,精以神聚,欲求精聚神会,非聚气不能也。聚气之法,惟将谷道一撮,玉茎一收,使在下之气,尽提于上而不下走;采天地之气尽力一收,使在上之气,尽归于下而不上散。下上凝合,团聚中宫,则气聚而精凝,精凝而神会,自然由内达外,无处不坚硬矣。录自《聚精会神气力渊源论》。此论中的中宫,就是少腹丹田,故知身中就是身内之中宫的简说了。明言是丹田气海了。
唐顺之在《观峨嵋道人拳歌》中说:鼻息无声神内守。就是说峨嵋道人打拳时,由始致终总是气沉丹田的,及神内守。此内守二字,内,指丹田。是针对:外,指外形而言的。守,指内气在此静定而不它移游走。神内守三字,说的就是存气常充腹的这部分内气。为何峨嵋道人打拳时运动异常激烈。而骤然停止收式,不生喘满而鼻息无声,神闲气定呢?就是因为存气常充腹的神内守的缘故。也就是不生喘满的直接原因吧。但是,什么现象可致喘满呢?即生出气满嘘嘘的现象呢?在气法指要的歌诀中,前贤已经清楚的指明了。就是杀手休将气放怀。
杀手,就是攻击之手,气放怀,就是沉在丹田充少腹的这部分内气,莫升起放在胸中,其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在发放人的瞬间,莫将沉在丹田中的内气放入胸中来。如果沉入丹田的内气因发放人时而升浮到胸中来,内气无根而浮,则必生喘满而气喘嘘嘘了。这就是为什么动手较技,因为有沉气丹田内守功夫者,不生气喘之症;虽有沉气丹田不能内守者,必生气喘之症。而关键又在杀手的发放人之瞬间,最容易发生气放怀的现象。这是不得神内守之运用内气这一功法者最容易出现的病拳现象。
练功方法当练习拳术已能气沉丹田了。就要配合攻防招式练习放劲发人固气之法了,又名练力法,又名吐气开声贯气法。不管名称如何不同,练功方法是一致的,步骤是相同的。
骑马开弓式练法:骑马步,就是疾步站式,如同形意拳门的三体式站架。开弓式,就是直拳,或用掌。两手要一收一发。意似开弓。这样形成了直步冲拳的打法,顺步法,拗步法都可以。练时有进步法,退步法;进中退,退中进;或半步打法,都是良好的手足配合的打法。由于是以贯气固气为主。故练习时外形轻静自然,只求姿势动作准确,内气适时到位的感觉,不求击打放人的效果。这样才能达到贯气固气的效果。才属于正确的练法。
练功要点:即直步冲拳式练习,进步和冲拳到位之瞬间,吐气开声,胃上脘内有内气直下沉入丹田中,此为气贯丹田法。此法练习20多天,自觉气贯丹田充足,内气下贯丹田自然而然。就要在此基础上继续练习上贯和下贯的功法,以求周身贯气圆满,而又丹田固气和贯气通筋骨壮形骸同时存在,同时运作,达到杀手休将丹田之气放入怀的固气功夫,至此,也就在较技中不会产生气喘之症状了。
上贯法:当打直步冲拳的吐气开声,胃脘内的内气下贯丹田中的同时,丹田中之内气由腰中命门而出上贯百会,乃从腰脊、胸脊、脊椎整面而上,只有脊椎一线之内气经颈脊达百会贯顶。其它则在夹脊部位分成两股,入于肩,流于肘,抵于腕,至十指尖,此气之上贯也。
下贯法:与上贯同时,丹田中之内气由会阴返环跳,沿腿之阳面,降于涌泉,此气之下贯也。
这样,在直步冲拳的贯气法中,内气的运行分为三种线路。一是内气贯丹田,二是上贯,三是下贯。而此三种线路是同时存在的。既达到了存气常充腹,贯通筋骨壮形骸的内气之双重效果,又保证了杀手休将气放怀的不生喘满之效果,但要知道,练习时只体认贯气的感觉,包括贯气的线路之体认情况。只体认做好吐气开声的贯气法。至于其它,就是全身的松静自然了。即只管吐气之呼,不管吸气,乃是秘诀。
以此吐气开声贯气法,修练百日,固气功夫定矣。再以本门宗技的各种攻防招法依此法而练习,达到每式攻防招法的气道畅通,贯气充足,则丹田气海的内气根固矣。
练习要领具体修练时,尚有舒、缓、迟、含、活、短、长的练法之分别。即在吐气开声贯气法的练习过程中,由于阶段不同,所求不同,虽是同一功法,同一拳式,以吐气开声贯气为主,但侧重点不同,故有上述七字之讲究,下面分别阐述清楚。以备习拳者参考运用。
舒,初练吐气开声贯气法,以舒展筋、骨、节为主,达到肌肤骨节,处处开张为目的。故在练习时,要气随心到,心逐气穿,心能普照,气自周全,形体舒展自然。虽说形松静柔和,不要妄用外形的筋劲骨力,全以内气贯通为主要方法。是练柔行气,节奏要放缓慢一些,保证刚落点的前后之柔行气要有蓄势的充分时间,这就是缓以蓄其劲的练法。
迟,拳法是以先天之神为体用,方可以向机御变,因变致神明艺境。方具备神化之功的。此先天之神,即内气也。内气要具备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功能,这是其一。但全身体之神,非只一处。各处皆存有神,即各部位本来的良好功能。为发挥自身各部位之神的作用,故:养神者,外养全体之神以合气为基本法则。就是各部位之神,即各部位的良好功能作用,要动静变化合内气之动静变化一致,才符合基本要求。
在练习吐气开声贯气法时,要将柔行气和刚落点的全部动作过程的节奏再放缓慢一些,谓之迟。这样,才能使身体内外各部位的良好功能达到步调一致的效果。这须要认真仔细的体认,才能做的到的。这就是迟则运其神的练法之精义。
含,指吐气开声贯气法的修练不要外形的刚爆,内气呆缓断隔,要和平得中,且存且养且固。内外兼济,具温柔之气,和缓中锐锋,含蓄着攻防招法的灵则通神,玄微入妙,变化莫测之机,转展无穷之势。此正含以招其妙的精义,即达到攻防招法的实施,能变化无形又无穷,不疾而速得真宰之用。此含字法之妙的精义。含则蓄变之用。
活,习拳练艺有了一定法则,规矩的习惯以后,就要求活。此活字就是有规矩而脱规矩,又不离规矩,乃自成规矩的修练准则及其过程的方法。即各种攻防拳势的有定不定,不定而定的灵活运用的功夫能力。此活字首先体现在心活上,而心活是有凭据的。所以在上面舒、缓、迟、含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以活为法则的吐气开声贯气练习的方法。
短,短以应其变,即短打胜长拳之短。动作短小则灵巧,灵巧易入身跌人。时间快亦是短,此乃因动作短小就近而用。故能时间快,发劲动作短小,时间就快,亦谓之短。数项内容之短,就形成了短以应其变的功夫内容。故在练习吐气开声贯气法时,亦要专项修练动作短小的攻防招法,不能只是放长击远的单项练习,亦要有贴身靠打的练习,这才是短字的精义。
步骤抱丹田
早晨(寅时最好)选一空气清新,有松柏树丛之处(湖泊河水边亦可),自然站立,左足向左开一步,与肩同宽,平行而立,身体微下蹬,膝稍弯曲,头直目正,身端气静,松肩垂时,十指分开,手心向内置与腹前,两手相抱若抱球状。此时要身体似站非站,似坐非坐,面部似笑非笑,意守丹田部位。随意呼吸,莫令耳闻。这样站立一段时间后,再做下一动作。
转丹田
立正站立,开左脚向左与肩同宽,意守丹田,然后以意领气,以丹田为圆中心,自左向右转36下,吸一口气咽下。再从右向左转36圈,再吸一口气咽下。是为转丹田。
晃丹田
立正站定,左脚向左开一步,与肩同宽,全身放松,用腰部带动,自左向右作圆形晃动。但要意守丹田,以丹田为圆中心。先随意呼吸,然后再由左向右作圆周晃动,当身体晃动时,先向左半周吸气,吸气时舌顶上腭。当身体转向右边时呼气,呼气时舌抵下腭。但晃动时要松肩松胯,全身不得有一丝呆板之意,共约36下。这样的平行转圆可以使代脉得到锻炼。
揉丹田
如前两脚立正站立,左脚向左开一步,与肩同宽,两手虎口张开对称放在丹田两旁。以丹田为圆心,自左向古作划圆运动,也是吸气舌顶上胯(搭鹊桥),呼气舌抵下腭。约36下。
击丹田
如前两脚站成与肩同宽,全身放松,然后伸左脚向左前方半步,两臂鸟展翅一样向后用力展开,为白鹤亮翅,舌顶上腭吸气。然后左脚后收,与右足井齐,两掌变拳一齐向丹田两边猛击,舌抵下胯呼气。计36下。
折丹田
轻步站开始,上左步,左手掌向右腮护去。再上右步,右掌向左腮旁护去。然后两掌交叉一齐向前扑去,扑时叩首,为以首叩碑呼气;起时吸气。这样腹部会得到压迫的锻炼,丹田也会充实起来。
搓丹田
取一木凳,随意坐下,右脚落地,脚心斜向前方,左腿压在右腿上。左手掌心向上,放在左腿上,右掌心向下,两掌相合,右掌由左掌上向前向下斜搓去,直到手不能再伸时,呼气。然后右手心向上,左手掌心向下,右手掌回抽,吸气,气贯丹田,如此36下。再换成左脚落地,脚心斜向前方,右腿压在左腿上,有掌心向上,放在盲腿上。左掌心向下,两掌相合,左掌由右掌上向前向下斜搓去,直到手不能再伸时,呼气。然后左手心翻往上,右手心向下,左手掌往回抽,吸气,气贯丹田,也36下。
喷丹田
两脚立正,并脚而立,两手掌从左右胯旁,手心向上,升到胸前交叉,两手心均向上,右手放在左手上,吸气。然后一齐向前猛然推去,为婴儿击食,推出时喊喝,呼气,一共36下。
提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