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章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译文]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穷,不如守中。
老子表达了自己无神论的思想倾向,反对将天地、道进行人格化的观点。
他认为天地是自然的存在,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它对世间万物没有特定的感情,只是任其自生自灭、自由发展。
橐龠
中文名橐龠
拼音tuó yuè
类型古代生活工具
出现战国时期
改进西夏人
作用推进了金属冶炼的发展
基本信息音:tuó yuè
橐
tuó
口袋:负书担~。
〔~驼〕即骆驼。
古代的一种鼓风吹火器:具炉~,~以牛皮。
橐:音驼,囊也(袋子)—–《说文解字》
小而有底曰橐,大而无底曰囊——-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郑码:AJGF,U:6A50,GBK:E9D2,王码86:gkhs
笔画数:16,部首:木,
龠
yuè
古代乐器,形状像笛。
古代容量单位,等于半合(bàn ɡě),合是古代的一种容量器具, 一般都是用木制而成的,中间有个隔板,分为2瓣,一瓣为半合,半合米相当于现在的4两重。中国市制容量单位,一升的十分之一为一合。
二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汉书·律历志》
龠
郑码:ODJL,U:9FA0,GBK:D9DF,王码86:wgka
笔画数:17,部首:龠,
笔顺编号:34125125125125122
初步改进据李约瑟博士考证,成书于1280年的一本题为《演禽斗数三世相书》卷二中有拉杆活塞式风箱的最早的图画。这种风箱轻便省力而且功效高,很快得到普及和发展。元代陈椿《熬波图》中绘有铸铁用回拉杆双阀门风箱。而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亦绘有许多风箱图,而且,不同用途的风箱,其进气或出气的阀门数量也不相同。
皮橐的初步改进,大概是西夏人作出的。敦煌榆林窟西夏壁画中有双木扇风箱画。该风箱靠木质箱体上木板的启闭运动,造成断续气流。为了得到足够的风力,其扇风板比人体还高。其鼓风效率可能较低,甚至不及橐。不久,这种木扇风箱被安装在水力驱动的机械上,这才使木扇风箱有较高的功效。南宋末年,这种风箱就被拉杆活塞式风箱所取代。
橐龠功能橐是最早的助火工具,也是风匣/风箱的前身。在技术语汇中风箱是空气泵的一种。
橐,也称橐龠。橐,以牛皮制成的风袋;龠,原指吹口管乐器,这里借喻橐的输风管。战国时期已有橐龠。《老子道经》用它比喻空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是说,皮橐内充满空气而不塌缩,拉动其体又能将其内空气压出。空气通过输风管可进入熔炼炉中。
汉代典籍中论及橐龠者甚众。山东滕州出土汉代冶铁画像石中有橐的画面。它有三个木环、两块圆板、外敷皮革而成。拉开皮橐,空气通过进气阀而入橐;压缩皮橐,橐内空气通过排气阀而进入输风管,再入冶炼炉中。
汉代冶铁技术大发展,是与橐的动力的改进密切相关的。鼓风助火,本身即皮制的橐,大概一直应用到唐宋年间。
相关记载《道德经》第五章云: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其大意为:所以说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瘪,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
以深长呼吸,推动全身的气液循环,使经络畅通、气液畅旺,匹配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