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波 — 中国著名的男子跳水运动员
2 张波 — 中国著名的男子羽毛球运动员
3 洪波 — 中国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
4 波多尔斯基 — 波兰著名的文化与思想理论家、文学家
5 波伊尔 — 德国著名的烹饪家
6 波普尔 — 奥地利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
7 波特 — 英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创作了《小兔彼得》
8 波罗 — 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探险家
9 波拿巴 — 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担任国王,被称为夏威夷国王
10 易卜拉欣‧波德尔 — 1960年代以来非常著名的美国作家和民权运动的代言人
有。
因为波字在汉字中是非常常见的一个部首,因此有很多人名中都有波字,比如古代文学家苏轼的字叫苏波,现代演员郑波等等。
此外,还有一些人名中含有波字的组词,比如科学家玛丽·居里(Marie Curie),中文名叫居里夫人,其中居里即是波字的组词。
有因为著名的物理学家博士波姆(Born)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都有名字中带有波字。
此外,还有著名的波普音乐家迪卡普里奥(Ray Charles)和卡拉OK之父邓紫棋(GEM),都有名字中带有波字。
1 有,比如著名画家波提切利、英国作家弗雷德里克·波尔、美国音乐家莫里斯·波尔、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小说《海上劫难》中的主人公爱德蒙·丹特也有波字。
2 这些名人的名字都带有波字,可能是因为他们出生的地方或者家族名字中有波这个字,或者是因为波这个字和其所从事的行业或作品主题有关。
3 当然可能还有很多其他名字中带有波字的名人,需要去了解和探究。
名字里有带波的名人:杰克逊·波洛克。
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又译杰克森·波拉克,1912年1月28日-1956年8月11日),美国人,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大师,也被公认为是美国现代绘画摆脱欧洲标准,在国际艺坛建立领导地位的第一功臣。
有因为有很多名人的名字里面带有波字例如:波洛、卡尔·波普尔、波拿巴、海明威等等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地名、品牌和艺术作品也含有波字,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路易斯-奥比斯波县、波斯顿波音公司、音乐剧《波希米亚狂想曲》等等。
总之,波字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字,所以在名字、地名、品牌和艺术作品等方面都有很多含有波字的名人。
有因为波字在汉字中十分常见,有许多名人的姓名中都带有波字,比如波托菲诺,波利尼西亚,波罗的海等等。
此外,还有著名的物理学家波尔、法国电影导演让-卢克·戈达尔等等。
答:周立波,黄海波,吴秀波等等。
周立波出生于上海市黄浦区。
1981年,上海曲艺剧团招生,读国中的周立波姐弟俩在父亲的陪同下前去应试。
周立波从2800多名考生中过关进入上海滑稽剧团,师从上海曲艺界暨滑稽界元老周柏春。
有因为历史上存在许多名人名字中带有波字,如法国作曲家德彪西(Claude Debussy),意大利数学家费马(Pierre de Fermat),俄罗斯作家普希金(Alexander Pushkin)等等。
此外,波字也可以含义为水波,因此在水上运动方面有很多名人也有波字,如美国冲浪手凯利·斯莱特(Kelly Slater)、泰国拳王泰顺(Samart Payakaroon)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遇到许多人名里也带有波字,如王波、张波、朱波等等。
总之,历史和生活中都有许多名字里带有波字的名人。
名字里有波兰的波字的名人有很多,比如说有我们熟悉的著名作家周立波,著名歌手李春波,金波,俄罗斯著名网球运动员莎拉波娃等等
波洛克作品
中文名杰克森·波洛克
国籍美国
出生地美国怀俄明州的科迪城
职业画家
英文名Jackson Pollock
籍贯美国怀俄明州的科迪城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12年1月
去世年月1956年
概述波洛克绘画所创造的神奇效果几乎与他使用的笔和画布毫无关系。他的绘画已经完全替代了创作的本身,是一种近似表演艺术的创作形式。
艺术经历波洛克1912年1月生于美国怀俄明州的科迪城。早年在纽约学生联盟学画时,对默西哥画家西盖罗斯、奥罗斯科有极大兴趣,后又追随H·霍夫曼的画法。1912年1月28日生于怀俄明州的科迪城,1956年8月 11日在纽约州驾车失事丧生。他最初对雕塑感兴趣,曾在纽约学生联盟随TH本顿学画。但他感兴趣的是DA西凯罗斯、JC奥罗斯科的作品。之后又迷恋H霍夫曼的画。
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为联邦艺术计划部工作。1943年举行个人画展,从此得到美国现代派美术收藏家P古根海姆的资助。 1945年波洛克从纽约市迁往郊区长岛,开始了他的行动绘画的创作。《整整五浔》(1947)是用油彩和铅在画布上创作的,顿时名声大噪,毁誉不一。 1946~1950年的作品或者用优雅的线,如《蓝色无意识》(1946);或者在画面厚涂繁复的色彩,如《灼眼》(1946)。1951年,他的画风突然变得平静、柔和,出现暗示具体物象的模糊轮廓。
这期间,他的部分作品是黑白的,如《黑与白·第5号》(1952);部分是色彩布满整个画面的滴流画,如《集中》(1952);还有厚彩作品,如《气味》(1955)。波洛克在成名之后陷入极端的矛盾和苦闷之中。他对自己的行动绘画似乎失去信心,几乎停止创作。在失望之余,他的精神状态变得异常,常常酩酊大醉。
1930年开始移居纽约,进入美国现代画家本顿所领导的纽约艺术学生联合会学习。这时他所作的大多是小幅风景画,1938~1943年间,他的第一批参展作品显示了某种摹仿毕加索、米罗、甚至马宋等画家的性质,除了运用象征和发挥超现实主义的幻想之外,手法是半抽象的。
1943年开始举行个人展览,得到美国现代派艺术收藏家古根海姆的资助,从此波洛克在美国和西欧名噪一时。[1]1945~1946年间,波洛克从纽约迁往郊区长岛,开始他的行动派绘画创作。
波洛克行动绘画的创作过程很奇特,他先把画布钉在地板上,然后用棍棒浇上油漆,随着画家自己的走动,任其在画布上滴流,他说,他的创作是潜意识的冲动,当我画画时,我不知道在画什么,只有以后,我才看到我画了什么。
波洛克的油画有着令人愉悦的美,是因为它们与自然界不规则的事物一样符合分形法则。所谓分形,就是部分与整体具有同样的形状。当我们观察海岸线时,会吃惊地发现海岸线的一部分与整个海岸线具有同样的形状,这就是分形,大自然中到处充满了这种分形艺术。
行动绘画的作画过程杰克森·波洛克作品波洛克的行动绘画的作画过程一般是:把画布钉在地板上,围着画布像踏着舞步似地走动,用棍棒蘸上油漆,任其在画布上滴流。他还摒弃画家常用的工具,并且将沙、玻璃碎片或其他东西掺杂在颜料里面,使其成为稠厚的流体。
他声称,预先不知道画什么,而是经过一个认知的阶段后,才看到了自己到底画了什么。波洛克的行动绘画,是为了摆脱手腕、手肘和肩膀的限制,便于画家表现无法自控的内在意识和行动。在这方面,波洛克的抽象表现主义或行动绘画是继承了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潜意识的观念和自动主义手法的。
创作方法波洛克曾经详细介绍了其滴画的创作方法:我的画不是来自画架。在作画时我几乎从不平展画布。我更喜欢把没有绷紧的画布挂在粗糙的墙上,或放在地板上。我需要粗糙的表面所产生的摩擦力。在地板上我觉得更自然些。我觉得更接近,更能成为画的一部分,因为这种方法使我可以绕着走,从四周工作,直接进入绘画之中。这和西部印第安人创作沙画的方法相似。我进而放弃画家们通常用的工具,像画架、调色板、画笔等等。我更喜欢用短棒、修平刀、小刀、以及滴淌的颜料或搅和着沙子的厚重涂料、碎玻璃和其他与绘画无关的东西。一旦我进人绘画,我意识不到我在画什么。只有在完成以后,我才明白我做了什么。我不担心产生变化、毁坏形象等等。
因为绘画有其自身的生命。我试图让它自然呈现。只有当我和绘画分离时,结果才会很混乱。相反,一切都会变得很协调,轻松地涂抹、刮掉,绘画就这样自然地诞生了。(埃伦·H·约翰逊编,姚宏翔等译:《当代美国艺术家论艺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5页。)
让我们想一想布雷东在《第一次超现实主义宣言》中有关超现实主义作家自动化写作方法的介绍,将之与波洛克的以上表述作一个比较,就可以看出波洛克的作画方式与超现实主义者的创作是何等相似:找一个尽可能有利于集中注意力的静僻处所,然后把写作所需要的东西弄过来。尽你自己所能,进入被动的、或曰接受性的状态。
忘掉你的天才、才干以及所有其他人的才干。牢记文学是最可悲的蹊径之一,他所通往的处所无奇不有。落笔要迅疾而不必有先人为主的题材;要迅疾到记不住前文的程度,并使你自己不致产生重读前文的念头。(柳明九主编:《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262页)波洛克这种自由奔放、无定形的抽象画风格,成了反对束缚、崇尚自由的美国精神的体现。这种全新的绘画,体现了画家惊人的创造力。它在两个方面充分展示了新颖性和独创性。
其一,满幅的构图风格。我们知道,以往的绘画中,往往都有一个倍受关注的视觉中心。无论是所谓封闭的古典主义绘画,还是开放的巴洛克绘画,画面形象都有核心形象与陪衬形象的差别。而如今,在波洛克的画面上,这种差别消失得无影无踪,所谓画面的中心,已全然无迹可寻。画面散漫无际,全面铺开,毫无主次。这种无重点满幅展开的画法,在印象派画家莫奈的晚期名作《睡莲》中,其实已初见端倪。而波洛克在画中将之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程度。正因为此,波洛克的这种画法被赞誉为1911年毕加索和勃拉克的分析立体主义绘画以后最引入注目的绘画空间方面的新发明。(罗伯特·休斯著,刘萍君等译;《新艺术的震撼》,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276页。)
其二,绘画作品成为画家由情感所支配的行为的直接记录。波洛克的每一张作品都不是轻易画出的当他作画时他沉湎于吓人的狂热行动中。(古德诺:《波洛克画的一张画》,《艺术新闻》1995年第5期,第39—40页。)而他作画过程中的那种充满节奏的自由运动,则在那铺于地板的巨幅画布上留下痕迹。
对于完成后的作品会是什么样子,他事先全然不知,画完后才根据需要剪裁一块,绷到画框上去。艺术评论家罗森伯格将这种绘画称作行动绘画,其含义便是,画家在这里所呈现的已不是一幅画,而是其作画行动的整个过程。画布成了画家行动的场所,成了画家行动的记录。1947年波洛克的这一幅《整整五寻》成名之作是用油彩和铅在画布上创作的(寻–长度单位,合6英尺或1829米, 用于测量水深),仅就这个题目的含义,除了意指海水的深度以外,还意味着滴色的层次,语意双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