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有三个读音,分别是:báo、bó、bò
一、薄念 [báo]时,组词如下:
薄饼、非薄、低薄、弊薄、纤薄、茧薄、华薄、薄厥、漂薄、薄劣、歕薄、薄躬、薄设、薄徒、薄壮、进薄、觳薄、薄层、节薄、疏薄
意思是:
1 厚度小的。
2 冷淡,不热情。
3 味道淡。
4 土地不肥沃。
二、薄念 [bó]时,组词如下:
薄雾、刻薄、薄弱、薄礼、菲薄、喷薄、瘠薄、鄙薄、浅薄、轻薄、薄暮、薄技、薄幸、佻薄、稀薄、薄产、淡薄、薄利、绵薄、硗薄
意思是:
1 义同(一),用于合成词或成语。
2 轻微,少。
3 不庄重,不厚道。
4 轻视。
5 不充实,不坚强。
6 迫近。
7 古同箔,帘子。
8 姓。
三、薄念 [bò]时,组词如下:
薄荷、薄荷脑
意思是:
[薄荷],多年生草本植物。
茎和叶有清凉香味,可入药。
一、字形演变:
文言版《说文解字》:薄,林薄也。
一曰蚕薄。
从艸,溥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薄,林中草木丛生。
一种说法认为薄是蚕薄。
字形采用艸作边旁,采用溥作声旁。
二、词语解释:
1、薄厥báo jué
病证名。
厥证之一。
是指由于精神刺激,可使阳气急亢,血随气逆,致使血液郁积于头部,发生卒然昏厥的病症。
2、薄躬báo gōng
自身。
谦辞。
3、刻薄kè bó
待人处事挑剔、无情。
4、鄙薄bǐ bó
浅显微薄 。
鄙视菲薄。
5、薄荷脑bò he nǎo
从薄荷油中提取的一种芳香清凉剂。
无色晶体,有薄荷香气。
常用于牙膏、食品及医药品等。
三个读音。
脆薄,单薄,薄荷,
薄,普通话读音为báo、bó、bò。
在读作báo时,薄字的基本含义为厚度小的,如薄片、薄饼;引申含义为冷淡,不热情,如薄待。
在读作bó时,薄字的基本含义同薄(báo),用于合成词或成语,如厚薄、浅薄、尖嘴薄舌;引申含义为不充实,不坚强,如薄弱。
在普通话里,薄有3个读音,我们先说bo,读第二声,意思是迫近,靠近,组词如下,薄暮薄幸,曰薄西山,薄礼薄酒。
第二个读音是bao笫二声,意思是感情冷淡,土地不肥沃,组词薄田,薄饼,
家底薄,最后一个读音为bo,读第四声,组词是薄荷,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有清亮的香味。
[báo]
基本释义:
1扁平物体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小。
与厚相对。
2淡。
3(感情)冷淡。
4不肥沃。
常用组词:
薄饼 薄田势孤力 薄塑料 薄膜
[bó]
基本释义:
1微;少;弱。
2不厚道;不庄重。
3看不起;慢待。
4迫近;靠近。
常用组词:
单薄 厚此薄彼 喷薄欲出 薄雾
[bò]
基本释义:〔薄荷〕多年生草本植物。
茎方形,叶对生,茎、叶有清香味,为清凉解表药,也可提炼出芳香化合物(用于食品、日用品等)。
常用组词:
薄荷 薄荷脑龙 脑薄荷
厥证
中文名厥证
就诊科室精神病科
病情概述突然昏倒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又称暴厥、尸厥等。发病后多可在短期内神志苏醒,重者也可一厥不复。常因导致阴阳失调,气机暴乱,气血运行失常,气血上逆,挟痰挟食,使清窍闭塞;或气血虚亏、精明失养而引起。在诸多病因中,以精神因素较为多见。临证时有虚实之分:①虚厥。证见面白口张,呼吸微弱,汗出肢冷,脉沉微细。属气虚者当用回阳四味饮加味以补气回阳;属血虚者用人参养营汤补养气血。②实厥。证见呼吸气粗,肢体强直,牙关紧闭,脉沉实或沉伏。其中因情志刺激而发病者为气厥,治以顺气开郁,方用五磨饮子加味。因暴怒等气血并逆于上,兼见面赤唇紫,舌红脉弦者为血厥,治宜活血开郁,方用通瘀煎。如痰湿素盛之人,因暴怒而致厥;兼见喉中痰鸣,苔腻脉滑者为痰厥,治宜行气豁痰,方用导痰汤。因暴饮过食而致厥者为食厥,兼见脘腹胀满,苔厚脉滑,治宜和中开郁,方用保和丸加减。因感受暑邪而发病者为暑厥,兼见面红身热,舌干脉洪数,用清暑益气汤以解暑益气。
历史记载《内经》《内经》论厥甚多,含义、范围广泛,有以暴死为厥,有以四末逆冷为厥,有以气血逆乱病机为厥,有以病情严重为厥。概括起来可分为两类表现:一是指突然昏倒,不知人事,如《素问•大奇论》说:暴厥者,不知与人言。;另一是指肢体和手足逆冷,如《素问•厥论》说:寒厥之为寒热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2]后世医家多在此基础上各有发挥和深化,主要是两种学术观点,一是《伤寒论》《金匮要略》论厥,继承《内经》中手足逆冷为厥的论点,而且重在感受外邪而发厥。此类厥证在伤寒、温病学中均有大量深入的研究,属于外感病中的发厥,对于由外邪而致厥者有重要临床指导价值。一是论内伤杂病的发厥,指突然发生神志改变的临床表现。自隋唐以降,历代医家多有论述。《诸病源候论》对尸厥的表现进行描述,其状如死,犹微有息而不恒,脉尚动而形无知也。并探讨其病机是阴阳离居,营卫不通,真气厥乱,客邪乘之。宋《卫生宝鉴•厥逆》初步提出内伤杂病与外感病的厥之不同点。至明代《医学入门•外感寒暑》首先明确区分外感发厥与内伤杂病厥证。
《景岳全书•厥逆》总结明代以前对厥证的认识,提出以虚实论治厥证,切中临床。此后医家对厥证的理论不断充实、完善和系统化,提出了气、血、痰、食、暑、尸、酒、蛔等厥,并以此作为辨证的重要依据,指导临床治疗。
病因病机情志因素主要是指恼怒惊骇恐吓的情志变动,精神刺激是厥证的主要病因。在通常情况下,情志是人体生理活动的一部分,然而突遇剧烈的情志变动,超过了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就会引起脏腑的功能失调而发病。怒则气上、惊则气乱、恐则气下等即可致气逆上冲或清阳不升,而清窍失灵发生昏仆致厥。
体质因素这是厥证的病因之一。体质指人的素质而言,是个体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机能与结构上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往往决定机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平素气血阳阴亏虚,陡遇巨大精神刺激,遂致气血逆乱,脑海失养,发为厥证。
亡血失津,气随血脱,阳随阴脱。饮食不节,聚湿生痰,痰浊阻滞,气机不畅,清阳被阻。
厥证的病机主要是气机突然逆乱,升降乖戾,气血运行失常,正如《景岳全书•厥逆》所说:厥者尽也,逆者乱也,即气血败乱之谓也。所谓气机逆乱是指气上逆而不顺。情志变动最易影响气机运行,轻则气郁,重则气逆,逆而不顺则气厥。气盛有余之人,骤遇恼怒惊骇,气机上冲逆乱,清窍壅塞而昏倒为厥;素来元气虚弱之人,徒遇恐吓,清阳不升,神明失养而昏仆发厥。
升降失调是指气机紊乱的病理变化。气的升降出入,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由于情志、痰食、外邪而致气的运行逆乱,或痰随气升而成痰厥;或食滞中焦,胃失和降,脾不升清而致食厥;或暑热郁逆,上犯神明而致暑厥。气为阳,血为阴,气与血有阴阳相随,互为资生,互为依存的关系,气血的病变也是互相影响的。素有肝阳偏亢,又暴怒伤肝,肝气上逆,肝阳上亢,血随气升,气血逆乱于上,发为血厥;同样,大量失血,血脱气无以附,气血不能上达清窍而昏不知人,发为血厥。
诊断要点病发昏迷患者在发病之前,常有先兆症状,如头晕、视力模糊、面色苍白、出汗等,而后突然发生昏仆,不知人事,呈一时性,移时苏醒,发病时常伴有恶心、汗出,或伴有四肢逆冷,醒后感头晕、疲乏、口干,但无失语、瘫痪等后遗症,缓解时和常人一样。
应了解既往有无类似病证发生。发病前有明显的情志变动、精神刺激之因素,或有大失血病史,或有暴饮暴食史,或有素体痰盛宿疾。注意询问发作时的体位、持续时间以及厥之前后的表现。
脑电图、脑干诱发电位、心电图、颅脑CT、MRI等检查有助于诊断。血压,血糖
鉴别诊断厥证有时易与眩晕、中风、痫病、昏迷等病相混淆,在临床上应注意鉴别。
厥证可发生于各种年龄,有明显的诱发因素,其昏倒时间较短,发时或伴有四肢逆冷,醒后无明显的后遗症。
眩晕是指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不定,甚则不能站立,耳鸣,但无神志异常的改变。中风病以中老年人为多见。素体有肝阳亢盛,其中脏腑者,突然昏仆,并伴有口舌歪斜、瘫痪失语等症,神昏时间较长,苏醒后有瘫痪、失语等后遗症。
痫证常有先天因素,以青少年为多见。痫之重者亦为突然昏仆,不知人事,发作时间短暂,但发作时常伴有号叫,抽搐,口吐涎沫,咬破舌头,两目上视,小便失禁,且常反复发作,每次症状均相类似,苏醒缓解后如常人。此外还可经脑电图检查,以资鉴别。
昏迷为多种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危重症候。一般发生较为缓慢,有一个昏迷前的临床过程,先轻后重,由烦躁、嗜睡、谵语渐次发展,一旦昏迷后,持续时间一般较长,恢复较难,苏醒后原发病仍然存在。
治疗原则厥证乃急危之候,当及时救治为要,醒神回厥是主要的治疗原则。实证:开窍、化痰、辟秽而醒神。开窍法适用于邪实窍闭之神昏证,以辛香走窜的药物为主,具有通关开窍的作用,如搐鼻散取嚏,后用苏合香丸。主要是通过开泄痰浊闭阻,温通辟秽化浊,宣窍通利气机而达到苏醒神志的目的。在使用剂型上应选择丸、散、气雾、含化以及注射之类的药物,宜吞服、鼻饲、注射,不宜加热煎服。针灸抢救厥证简便有效,常用针刺的穴位有人中、内关、十宣等,灸法的穴位有百会、神阙、关元、气海等。本法系急救治标之法,苏醒后应按病情辨证治疗。
虚证:益气、回阳、救逆而醒神。适用于元气亏虚、气随血脱、精竭气脱之神昏证。主要是通过补益元气,回阳救逆而提高气的统摄能力。对于失血过急过多者,还应配合止血、输血,以挽其危。由于气血亏虚,故不可妄用辛香开窍之品。
预防及调摄厥证抢救病人昏厥发作跌倒时,应让其平卧,迅速解开衣领,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痰多时,应吸痰,以免痰液阻塞,气道不利。当患者开始清醒时,不要急于坐起,更不要站起,应再平卧几分钟,然后徐徐坐起,以免昏厥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