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古代政治文明史上,希腊创造了辉煌古今的民主制度,罗马创造了延续万世的法制体系,而中国呢,在文官制度方面对世界具有重要的贡献。这里的文官制度也就是以科举制为基础出现的国家官僚体系,在近代以来被西方各国所学习。因此,科举制不仅是中国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也是古代中国在世界政治文明领域的一大创造。科举制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什么样的重要影响呢?本文简单介绍一下。
一,打破了权力的垄断,加速了阶层流动
在科举制产生之前,中国先后出现了两大贵族阶层,分别是夏商周的血缘氏族和汉魏两晋的士族。夏商周时期,血缘贵族自称为“国人”,是统治阶层;他们称呼被统治的人为“野人”,是被统治阶层。贵族们通过一些的制度来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导致阶层更加固化。
春秋战国时期,血缘贵族阶层走向了衰落,新兴的地主阶层崛起了。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到了汉朝,地主阶层最终取代了血缘贵族的地位。汉初的政治格局被称为“布衣卿相之局”,这些布衣卿相也就是新兴的阶层。地主阶层通过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垄断地方到中央的选官制度,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人们将这个新兴的阶层称之为“士族”或者豪强地主。
南北朝时期,士族的地位开始下降,寒门地主参与政权的机会开始增加。在经济方面,战争破坏和均田制的推行对庄园经济造成了很大的挑战;在政治上,南北朝已经开始启用一些寒门子弟,开始打破士族的垄断。到了隋朝,正式废除九品中正制,推行科举制,使得士族的垄断选官制度传统一去不复返了。
不过在唐朝的科举制中,过去的士族依然占据绝对的优势。他们凭借良好的家庭环境、教育条件和文化底蕴,长期占据着科举录取的大部分名额。《唐书》所载830名进士中,有71%是来自于士族。在唐代的政坛上,也主要是崔、卢、李、郑、王、韦六大士族占据优势,他们共出宰相102人。但是科举制的产生毕竟打破了士族过去垄断仕途的现象,为寒门子弟提供了一个机会。终唐朝一带,寒门子弟的录取名额虽然少,但是比例确实一直在上升。
宋朝继续完善科举制。由于推行“文官治国”,因此大规模扩大了录取数量。由于宋代文化的下移和科举考试规模录取规模的扩大,使得大量的庶族地主子弟有了进入了国家官僚系统的机会。也就是在宋朝时期,中国的士族终于走向了衰落,代之而起的是权力来自于底层的乡绅阶层。
科举制打破贵族的权力垄断,对于整个社会来说都是一件好事。从国家层面来说,科举制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的;科举制的出现为官僚系统提供了更多的人才,有利于管理阶层的更新,并且提供了整个官僚阶层的文化素质。从君主的角度来说,科举制导致士族的权势下降,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从平民的角度来说,科举制为平民提供了一条仕途之路。总体而言,科举制让整个社会的竞争更加公平,有人将科举制的优点总结为“三公”:“公开考试”、“公平竞争”、“公开录取”。
二,加强了儒学的独尊地位,也造成了思想的禁锢
从汉代开始,儒法合流的新儒学就成为了中国的正统思想,“五经”成为了中国官方规定的教材。不过,由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等造成的垄断,使得儒学思想也基本在上层社会中流传。下层的平民更多信仰的还是各种宗教思想。
从唐代开始,科举制的兴起在社会上形成了一股新的读书风尚。在科举制的影响下,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应试、入仕,各级学校以及书院均以科举考试作为目标。但是,科举制的考试内容并不广泛,而是以儒学为主。在唐宋时期,考试内容主要是“五经”;在元明清时期,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四书”。
“四书五经”之外的百家思想自然就遭到了人们忽视,科学、技术、艺术等方面的著作更是遭到了人们的排斥,如《天工开物》 因 “此书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 而遭冷落 ,《本草纲目》成书后无人问津,甚至不许刊行。因此,科举制的考试内容过于狭窄,导致了中国士人的学习范围也就过于局限了,中国的科学进步也遭到了遏制。同一时期,西方的教育正在快速的发展,大学兴起,文艺复兴出现,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领域的知识日新月异,而中国却在儒学的“酱缸”中越陷越深。
另外,儒学虽然成为了正统的思想,但是这毕竟是通过功名利禄强加给士人的,士人是否真正接受儒学思想,那还是十分可疑的。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士人一旦当官就将什么仁义礼智廉耻抛在脑后,表面道貌岸然,实际上腐朽不堪。
尽管如此,科举制在唐宋时期还是选拔了不少的人才。如唐朝的科举制比较重视进士科,也就是重视个人的才华,甚至将诗赋纳入到了考试的范围。因此,唐朝时期的诗歌和散文也十分发达,士人的精神面貌也是十分自信。到了明清时期,推行了八股文,应试必须按照固定的格式,这就严重限制了士人的自由发挥了。明清时期的八股文不仅限制文章的格式,也禁锢了中国士人的精神。
三,科举制的后世影响
科举制就其制度本身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弊端,其最大的问题是科举考试的内容过于狭窄,其程序过于僵化。在清朝末年,由于西方文明的冲击,科举制度最终在1905年被取消了。不过,科举制开辟的以考试为标准来选拔人才的制度却对中西方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欧洲国家从大航海时代以来,就对中国的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其中自然包括科举制度。到了18世纪,欧洲兴起了启蒙运动。在许多启蒙学家的眼中,中国就是“开明专制”的典范,而中国的科举制也被启蒙学家们津津乐道。如孟德斯鸠认为:中国没有世袭的官吏和贵族,皇帝通过科举等途径选拔官吏。凡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论出身如何,都有经过科举考试成为官吏的机会。
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法国、英国、普鲁士开始推行一些公平竞争、公开考试的制度,文官制度初步形成。文官制度引进西方,能够调节政党政治的弊端,以提高行政效率。国汉学家卜德在认为科举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 ”。
在中国,科举制度虽然被废除,但是科举制度的产生的考试传统还是继续存在,这些考试就包括各级学校和各种招聘的考试。到了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要求录用国家公务员,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采取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这就标志着中国的公务员考录制度正式建立了。公务员考试制度被称为“国考”,它就是对古代科举考试的延续,只是在考试内容方面和考试程序方面有了巨大的变化。
结语
科举制在中国盛行了1000多年,留下了合理的内核和公平的竞争机制,保障了社会的公平,也符合了人类“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发展趋势。因此,科举制的基本方法能够被继承下来,影响全世界。任何一个制度的发展毕竟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科举制产生之后,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但是由于其考试内容等,也成为了中国落后的的原因之一。但是,科举制的核心东西毕竟是“公平竞争”,这使得它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影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