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香山慈幼院 1919年什么办香山慈幼院

熊希龄自幼受母亲吴氏恤贫拯荒,育婴施医义举的影响,很关心底层民众的疾苦。

1917年京畿一带水灾时,大批失去父母和家园的孤苦儿童被孤零零地抛弃在世上,极大地震撼了熊希龄的心灵,这或许是熊希龄致力于慈幼事业的最初动因。

为了救济京畿一带受灾的儿童,1917年11月熊希龄在北京设立慈幼局,聘请英敛之(中国近现代报刊出版家)担任局长,负责主持收养灾童的各项日常工作。

慈幼局原拟设立5个月,可第二年水灾过后,仍有200多名儿童无人认领,熊希龄决定建立一个永久性的慈幼机构来教育这些儿童。

1919年2月17日,北京香山慈幼院建院工程开工,1920年10月3日,香山慈幼院成立。

驰名中外的香山慈幼院作为专为收养孤贫儿童而设立的慈善教育机构,熊希龄为它确定了明确的办学宗旨:教养孤贫失学之男女儿童,使有适当之智能、道德,俾可谋生于社会。

为实现这一宗旨,香山慈幼院推行三合一(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合一)的教育体制。

香山慈幼院

中文名北京香山慈幼院

校训勤、谦、俭、恕、仁、义、公、平

创建时间1920年

类别立慈善学校

所属地区中国,北京

主要院系婴儿教保院、幼儿园、小学、中学、师范、职业学校

简介北京香山慈幼院遗存北京香山慈幼院总部位于北京香山静宜园,当时主持赈灾的熊希龄利用官款补助和赈灾余额建立香山慈幼院,专门收容受灾收容来的无人认领的孩子。推行学校、家庭、社会三合一的教育体制。熊希龄曾邀请蒋梦麟、胡适、李大钊、张伯苓等当时著名的教育家担任香山慈幼院评议会的评议员,研究帮助慈幼院办教育。1932年,熊希龄将家产共计大洋275万余元、白银62万两捐给了慈幼院。

香山慈幼院的师资质量和教育设备在当时堪称一流。它设有婴儿、幼儿、小学、中学教育,又设有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所有这些教育,都是以当时最先进的方式进行。从慈幼院创立到1966年被接管,香山慈幼院共把6000多名孤贫儿童培养成材,其中有五位部长级人物。王子纲(在校名杨炳玉),建国后曾任邮电部部长。赵志刚(在校名赵连)是邮电部副部长,邮电学院的创始人之一。安法乾,建国后曾任商业部副部长。

历史香山慈幼院蒙养园活动室之一泰源堂创办初期1920年,曾任北洋政府总理的民国慈善家熊希龄,在香山宜园旧址创办了北京香山慈幼院。香山慈幼院一开办就接收了150名灾区难童,在最优美的校区成立了蒙养部收育年满4岁、不足6岁的儿童,到1923年正式改成蒙养园又称第一幼稚园;

抗战期间曾在南京、广西等地设立分院。中国共产党于1928年在该机构设立地下组织,1949年3月香山慈幼院总院迁至北京西安门大街26号。

发展时期解放后,许多有钱人家的孩子、驻华使馆工作人员的孩子都慕名而来。在香山慈幼院孤儿是正统,学校称之为正生,所有费用免费。而那些争着送到香山慈幼院学习的有钱人家的孩子,身份却是附生,完全自费。但正、附生共同寄宿学习,学校一视同仁。香山慈幼院组成理事会成员有康克清、李德全、史良、谢冰心、林巧稚、雷洁琼等,由雷洁琼担任理事长。

1954年香山慈幼院迁入由北京市政府划出的位于阜成路白堆子的校址(北京市立新学校现址所在),一直至1966年时是全北京市仅有的一所私立学校,隶属市民政局管理。

1965年香山慈幼院提交申请政府接管,反映学校经费短缺。

文革时期被接管1966年12月24日,北京市教育局发出接管私立香山慈幼院的通知,被全面接收。

1967年,海淀区教育局在香山慈幼院内增设一所北京市立新中学。香山慈幼院后来演变成立了北京市立新学校,是海淀区唯一一所拥有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的学校。现今成立有香山慈幼院校友会。

从2004年到2010年,海淀区人大代表汤蕉媛连续6次提交了恢复香山慈幼院校名的建议。

教育体制规模熊希龄跟孩子们的合影北京香山慈幼院曾拥有婴儿教保院、幼儿园、小学、中学、师范、职业学校以及下属工厂,此外,香山慈幼院还设有大学部用于资助贫困学生进入大学。

赞(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angcongsoon@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17攻略 » 香山慈幼院 1919年什么办香山慈幼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