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是吧
北京市第十一中学应该算是北京市市级重点高中。
北京市第十一中学(Beijing No11 High School)是一所由北京市东城区教委主管的全日制公立完全中学,也是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
学校创办于1950年,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北京建立的第一所公立完全中学。
2020年4月26日,北京市第十一中学入选北京市第二批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达标学校。
是重点中学。
北京市东城区11中很好,东城区十一中是重点中学。
北京市东城区11中历年的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
北京市十一学校
中文名北京市十一学校
外文名Beijing National Day School
简称BNDS
校训志远意诚,思方行圆
知名校友鞠萍、冯巩、杜强
创建时间1952年
类别公立完全学校
学生人数4500名学生
教师人数505
所属地区北京市海淀区
学生刊物《瞰十一》《异想》《模联周报》
建筑面积156万平方米
占地面积:234亩
原名中央军委子弟学校
现任校长李希贵
简介北京市十一学校北京市十一学校原为中央军委子弟学校,在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由中央军委于1952年创办,为纪念新中国的诞生而命名,罗荣桓元帅的夫人、老红军林月琴任第一任校长。1964年移交地方管理,时为海淀区一所普通学校(无高中),现为一所完全中学,是海淀区改革试点校,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高中示范校。
办学思想北京市十一学校学校直接秉承了党和军队的优良革命传统。十一学校的传统价值观具体表现为集体主义、工作为先、甘于奉献;传统精神表现为认真、负责、拼命干,团结、勤奋、争上游。
在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示的引导下,学校全体干部、教师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以管理为保证,锐意改革,齐心协力,开拓进取,使学校获得长足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道路上进行的成功的实践和探索,使十一学校从一所普通中学成为北京市内外的知名学校、明星学校,被《人民教育》杂志称为中国基础教育界的改革先锋,创新典型。
新时期十一学校办学思想:改革、选择、发展、和谐;基本办学价值观: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办学目标:北京一流全国示范中国名校。
多年来,在区委区政府历任领导的关心呵护之下,十一学校励精图治,敢为人先,不断发展壮大。1992年5月8日,学校提出了公办学校五自主的改革思路;1993年概括为学校国有、校长承办、经费自筹、办学自主为特征的国有民办制办学体制改革构想;1995、1996年,学校先后被区、市教委批准为办学体制改革试点校;1995年3月1日开始正式运行。按照《北京市十一学校办学体制改革方案》,从1995年开始,国家给学校的财政性日常经费拨款每年递减三分之一;到1998年3月,完全停止了学校日常经费的财政性拨款,日常办学经费筹集的法律责任完全转移到承办人身上。
办学条件学校设施北京市十一学校10年来,学校共筹集办学经费377亿元。(国有资产从1995年的14503万元增加到2002年的162亿元,净增104倍。)新建校舍104万平方米。改革不仅大大增强了学校的经济实力,还为国家节省财政拨款6187万元。
经过一、二期工程建设,目前,十一学校已从一所营房式的学校变成了现代化的校园:校园占地面积156万平方米,初、高中教学楼、图书馆、科技实验楼、学生公寓、教师公寓、餐厅等建筑104万平方米;106个教学班,5500名学生;1100台计算机奔驰在千兆校园网上,116个教室均配备大背投电视、计算机、实物展示台,通过宽带联接国际互联网;9000平方米的实验楼设有先进的理化生、数学实验室及深受学生喜欢的生命科学实验室;6700平方米的图书馆藏书近20万册。
三期工程已于2005年7月21日开工,投资12亿元,建设篮球馆、游泳馆、体操馆和球类练习馆、乐团、合唱团排练厅、演奏厅、行政办公楼、培训楼。那时,一座更恢弘的现代化学校将展现在京城西郊,十一学校将成为北京市乃至全国校园建筑面积最大的中学之一。
2007年4月,三期工程的游泳馆、行政办公楼已建成,行政办公楼已投入使用。
师资队伍北京市十一学校现有特级教师27人,正高级教师6人,高级教师197人,来自北大、清华、中科院等名校的中方博士86人,市区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113人,来自剑桥、哥伦比亚、伦敦大学学院等世界名校的76名外籍教师。此外,学校建立了由中科院、北大、清华、北师大等科研院所的专家组成的教师成长指导团队。
学校荣誉学校是办学优质校,得到家长、社会的高度认同。学生全面发展,中、高考成绩优秀。2005年99%的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本科,88%的毕业生进入重点大学,升入北大、清华43人;中考升学率100%。
校金帆管弦乐团和童声合唱团多次荣获全国和北京市一等奖。学校是全国民主管理先进学校、全国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先进学校、北京市高中示范校、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北京市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北京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北京市艺术教育金帆奖、北京市电化教育先进校、北京市教育科研先进校、教育质量优秀校、全面发展办有特色校。
文化理念北京市十一学校文化是多学科研究的对象,不同研究视角决定了文化的不同内涵和外延。一般认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
学校文化是学校群体成员,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积累共同创造生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及其活动结果,以具有学校特色的精神形式、制度形式和物质形态为外部表现,影响和制约着学校群体成员并代代相传。学校文化从分类看有理念文化和具体文化。理念文化,即精神文化,包括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价值观、学校精神、学校发展观等;具体文化,包括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网络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是具有时代特征和直面教育改革特点的现在和不远将来的学校文化建设。在现代社会中,多元文化的冲突、融合与价值选择已经成为每一个民主开放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仅仅把多元的社会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条件和背景是远远不够的,更要通过学校对社会文化的选择、发展与生成过程将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上升为学校发展的内在要求。学校必须与时俱进,既要适应当前的社会文化背景,又要着眼于文化发展的未来趋向,使现代学校文化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是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的新任务,是对教书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新概括。学校文化建设已经从边缘性话语,成了学校新时期的新任务新主题。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不仅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学校深层次、高品位的建设。它不仅涉及人的表意行为,而是从价值观这个深的层面引导人、塑造人,使人学会正确处理与自我、与他人、与自然、与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从而学会怎样做人;它是智能发展的超越,不仅仅去具体地影响、规范人的行为,而是以高尚的民族精神培育人,促使人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人文素养,熔铸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正因为如此,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对丰富素质教育的理论认识和实践体系,推动素质教育高水平的实施,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是凝聚和激励全校教职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不仅是对学校以往历史积淀的概括和总结,更是推动学校在新时期素质教育的主旋律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强大动力。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是创设优越的人文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人文素养、促进成长的条件。创设有利于学生成长的人文氛围,主要体现在校园环境艺术化,课堂教学审美化,人际关系和谐化。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是不断提升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境界,实现师德、专业、能力全面发展的精神力量。一所学校教职工的精神境界与创新能力,与学校的文化积淀和氛围是分不开的。先进的学校文化一旦形成,将产生深刻的道德力量、巨大的感召力量,深深地熔铸在学校教师群体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促使教师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心理素质、行为准则趋于同一目标、同化为统一的步调,凝聚成强有力的团队,在促进学生、学校获得发展的同时,个人也获得了充分的发展。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从文化层面上进行管理制度建设的推动力量。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倡导以人为本的文化创造理念,充分尊重学校群体成员文化创造的主体地位,促进学校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必然要求学校要加强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构建具有激励和服务功能的人本管理体制,生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激励学校群体成员创造性思维与行动的现代学校制度文化,推动学校向更高层次的自我管理目标迈进。
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一学校十一学校办学思想改革、选择、发展、和谐;基本办学价值观: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办学目标:北京一流全国示范中国名校。
十一学校的理念教学上对话与交流、教育上沟通与理解、管理上效率与和谐、文化上民主与包容。
展望未来,学校在第一轮改革取得辉煌成就的基础上,谋求新的发展。通过检索过去,透视未来,2004年,十一学校前瞻性地制定了学校发展的五大规划:体制强校战略、人才强校战略、信息化战略、教育科研强校战略和国际化战略。其中包含着跨世纪的三大发展目标:
1.实现并完善学校国有民办体制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建;
2.建成高水平实施索质教育的示范校——国家级示范校;
3.完成学校全面改建任务并建成现代化的学校。
同时,详细编制了我校在21世纪前15年的发展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是:争取北京一流,实现全国示范。成为中国名校。具体指:一流的校园建设、一流的设备设施、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科研成果、一流的管理水平、一流的学生质量、一流的工作待遇、形成十一特色。十一学校将采取抓住机遇、利用优势、扩大规模、加速发展的战略,分步实现北京一流、全国示范、中国名校的宏伟目标。
首先在2008年前建成国家级示范校。为此,学校将从十四个方面着手进行建设示范:体制示范、德育示范、课程体系示范、教学模式示范、教科研示范、信息的示范、学生全面发展的示范、学生主动发展示范、学生轻负担、高质量的示范、学校的文化示范、教师队伍的示范、校园环境和条件的示范、对外辅射和影响的示范、后勤保障示范。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后,社会发展出现了市场化趋势、法制化趋势、民主化趋势、人本化的趋势,这为我们学校在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进程中提供了更加适合的环境。我校在建设国家级示范高中的同时,在已具备现代学校制度的特征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典型,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成绩荣光钟本学校是重点学校学校在教学上注重对话与交流、教育上实现沟通与理解、管理上追求效率与和谐、文化上讲究民主与包容,是办学优质校,得到家长、社会的高度认同。学生全面发展,中、高考成绩优秀,已进入北京市优秀学校行列。考入清华、北大、香港地区大学的共有178人;每年600分以上的人数占海淀区15%左右(2006年201人,2007年244人,列海淀区第二);重点本科上线率稳定在85%左右,本科上线率稳定在98%左右。
中考成绩优秀,升学率100%。在直升班近300名学生不参加中考的情况下,中考成绩一直稳定在海淀区前三名。竞赛方面,2005-2006学年度取得了三块国际奥赛奖牌,其中有两块是金牌,特别是天文奥赛金牌的获得,填补了国内此项金牌榜的空白。不仅如此,在其它所有能够开展奥赛的学科项目中,我们所取得的团体成绩,在海淀区都呈现出非常优秀的成绩,排在前两名,在北京市也进入了前四名。校金帆管弦乐团和童声合唱团多次荣获全国和北京市一等奖。
精神建设十一文化文化是多学科研究的对象,不同研究视角决定了文化的不同内涵和外延。一般认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
学校文化是学校群体成员,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积累共同创造生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及其活动结果,以具有学校特色的精神形式、制度形式和物质形态为外部表现,影响和制约着学校群体成员并代代相传。学校文化从分类看有理念文化和具体文化。
理念文化,即精神文化,包括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价值观、学校精神、学校发展观等;具体文化,包括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网络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十一笑脸logo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是具有时代特征和直面教育改革特点的学校文化建设。
在现代社会中,多元文化的冲突、融合与价值选择已经成为每一个民主开放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仅仅把多元的社会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条件和背景是远远不够的,更要通过学校对社会文化的选择、发展与生成过程将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上升为学校发展的内在要求。学校必须与时俱进,既要适应当前的社会文化背景,又要着眼于文化发展的未来趋向,使现代学校文化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学校提出,要培养具有世界眼光、中国魂和多元文化理解力的社会栋梁和民族脊梁。校徽解读:校徽上的六种颜色:春华绿、银鹰灰、秋实黄、太空蓝、大地黑、国旗红,分别代表学校从初一到高三的六个年级。logo的设计体现了十一思方行圆的十一精神。
新任务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是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的新任务,是对教书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新概括。学校文化建设已经从边缘性话语,成了学校新时期的新任务新主题。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不仅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学校深层次、高品位的建设。它不仅涉及人的表意行为,而是从价值观这个深的层面引导人、塑造人,使人学会正确处理与自我、与他人、与自然、与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从而学会怎样做人;它是智能发展的超越,不仅仅去具体地影响、规范人的行为,而是以高尚的民族精神培育人,促使人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人文素养,熔铸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正因为如此,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对丰富素质教育的理论认识和实践体系,推动素质教育高水平的实施,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是凝聚和激励全校教职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不仅是对学校以往历史积淀的概括和总结,更是推动学校在新时期素质教育的主旋律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强大动力。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是创设优越的人文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人文素养、促进成长的条件。创设有利于学生成长的人文氛围,主要体现在校园环境艺术化,课堂教学审美化,人际关系和谐化。
师德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是不断提升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境界,实现师德、专业、能力全面发展的精神力量。一所学校教职工的精神境界与创新能力,与学校的文化积淀和氛围是分不开的。先进的学校文化一旦形成,将产生深刻的道德力量、巨大的感召力量,深深地熔铸在学校教师群体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促使教师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心理素质、行为准则趋于同一目标、同化为统一的步调,凝聚成强有力的团队,在促进学生、学校获得发展的同时,个人也获得了充分的发展。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从文化层面上进行管理制度建设的推动力量。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倡导以人为本的文化创造理念,充分尊重学校群体成员文化创造的主体地位,促进学校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必然要求学校要加强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构建具有激励和服务功能的人本管理体制,生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激励学校群体成员创造性思维与行动的现代学校制度文化,推动学校向更高层次的自我管理目标迈进。
学校领导校长兼党委书记李希贵:校长,党委书记,男,汉族,山东高密人,兼任国家督学、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学教师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分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学术委员,历任高密四中语文教师、班主任、副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高密一中校长,高密市教委主任,潍坊市教育局长兼潍坊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负责人。
在国家级报刊发表《让语文素养融进血液》《新课程:课堂里的挑战与反思》《一个教育局长的听课手记》等文章,出版《中学语文教改实验研究》《美国中学教育》《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学生第二》《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等专著。先后参与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起草调研组等工作。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
李校长是校长中的校长,他的区级、市级校长工作室是出教育专业人才的地方,出正职校长的地方,是出教育智慧的场所。他也是教育部校长培训班的老师。事实上,他是基础教育的教父,是国家教育政策的制定参与者、评估师和分析师。[2]
副校长吴凤琴:副校长,兼任国际部主任,分管学校国际化教育工作,女,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人。中学英语特级教师,中共党员,获文学学士学位和教育硕士学位。曾被评为哈尔滨市市级骨干教师、黑龙江省省级骨干教师、哈尔滨市市级优秀教师、黑龙江省省级先进个人;获得哈尔滨市首届五四奖章荣誉称号 、哈尔滨市第二十个教师节 20位名师荣誉称号。
参加教育部跨世纪名师工程中学英语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曾担任黑龙江省教育厅高级职称评审英语学科组副组长。历任高中英语教师、班主任、备课组长、教务副主任、教务主任、校长助理、副校长。
田俊:副校长,兼任高三学部主任、人力资源部主任主任。男,汉族,湖北黄冈人,大学本科, 中学高级教师。2000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物理系,同年进入北京市十一学校工作至今。
历任初、高中物理教学和竞赛教练,班主任、年级主任、校长助理。校物理竞赛一级教练,海淀区物理学科学科带头人,参加课堂教学和各类教学业务比赛多次荣获全国、市区一等奖,数次荣获海淀区优秀青年教育工作者、海淀区优秀青年教师标兵称号。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师德之星、2009年授予首都五一劳动奖章,2012年被授予海淀区十大杰出青年。
秦建云:副校长,兼任课程研究院院长、奥林匹克竞赛总教练。男,汉族,河北尚义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1987年—2002年在河北北方学院从事教育工作。2002年7月至今在北京市十一学校工作,历任物理教师、班主任、奥林匹克竞赛总教练、校长助理兼课程研究院院长。培养学生获得物理竞赛一等奖14人,考入清华北大学生24人,荣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等称号,成为首批入选的教育家成长工程教师。
党支副书记张之俊:党总支副书记,兼任工会主席,并主持总务处工作。男,汉族,河北玉田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1981年8月—2000年7月在河北省玉田县从事教育工作,历任玉田县窝洛沽中学物理教师,玉田县第二中学物理教师、班主任、教导处副主任、副校长,玉田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副校长。2000年7月至今在北京市十一学校工作,历任十一学校物理教师、班主任、年级主任、教育处主任、
校长助理李金初:校长顾问,男,土家族,湖南张家界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中学高级教师,1974年至1987年任北京十一学校副校长,1987年至2007年任十一学校校长,2007年10月任校长顾问。并兼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和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央教科所兼职研究员。被北京市教委聘为德育专家。
主要著作有《改革、选择、发展——我的办学思想与实践》,《平生只想办好一所学校》、《校长的思路学校的出路》,主编、参编出版物数十本,并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践了学校国有民办制。主要荣誉称号有: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新世纪中国改革百名优秀人物、世界成功人士、首届全国中学十大明星校长、北京市中学模范校长,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得者、北京市海淀区优秀党员、优秀教育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马玉琴:校长助理,兼任工会主席。女,汉族,北京市人,大学本科,北京师范大学学士。中学高级教师,民进会员。1983年进入北京市十一学校工作至今。历任语文教师、班主任、年级主任、教学处主任、教导处主任、校长助理。曾获十一学校模范教师、模范班主任、模范干部、海淀区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海淀区班主任学科带头人、海淀区优秀班主任、海淀区优秀教师、海淀区优秀教育工作者、北京市紫禁杯班主任等称号。
卡尔伊文:校长助理,国际部剑桥国际课程中心物理教师。曾被评为十一学校青年才俊。卡尔伊文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获得数学及物理学士学位,并多次在国际物理竞赛中获大奖。他热爱中国文化,乐教十一学校。他能灵活运用8000个汉字,对墨家思想、古典文学颇有研究,对围棋、橄榄球、演讲、哲学均有涉猎。学生们称赞他是一位superman with a smart head and big heart
校务委员刘伟:校务委员,直升高一学部主任、课程与教学研究院院长。201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入职北京十一学校。热爱教育,喜欢学生,在专业上勤于探索,在《光明日报》、《新教育》、《文艺报》、《小说评论》、《文艺理论与批评》等报刊发表多篇文学及教育论文。主持或参与多个科研项目,曾获《未来教育家》年度教学成果特等奖,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海淀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