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顶翠绿,羽冠蓝绿而呈尖形;尾上覆羽特别长,形成尾屏,鲜艳美丽;真正的尾羽很短,呈黑褐色。雌鸟无尾屏,羽色暗褐而多杂斑。
孔雀的品种大概有两种,一是绿孔雀二是蓝孔雀,绿孔雀和蓝孔雀最大的差别就是除了脖子上的毛色是绿的之后在就是头顶上的头冠不是承扇状,绿孔雀数量稀少大部分分布在我国云南地区、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而我们在动物园常见的是蓝孔雀属于省级保护动物,他虽然产于热带但是耐寒性比较好,性格也比较温顺,所以蓝孔雀更适合孔雀养殖户饲养、所以才会 被全国各地的孔雀养殖户养殖、
孔雀头上的毛叫什么
羽冠。
亦称冠羽、冠毛。鸟冠的一种,为突出于各种鸟类头顶之总状、扇状等羽毛束。常为性征。羽冠呈扇形,幅度稍大。
孔雀,属鸡形目,雉科,又名为越鸟,东南亚东印度群岛和南亚印度产的一种大型的陆栖雉类,有羽冠,雄的尾毛很长,展开时像扇子。孔雀有三种,绿孔雀和蓝孔雀属于该属,而刚果孔雀单独成属。
蓝孔雀又名印度孔雀,雄鸟颈部为宝蓝色,尾屏绿色,富有金属光泽,分布在印度和斯里兰卡。绿孔雀又名爪哇孔雀,分布在东南亚。此外,蓝孔雀还有白孔雀和黑孔雀两种变异种。群居在热带森林中或河岸边,羽毛可做装饰品。
菊科植物的冠 *** 当于什么
菊科植物的冠 *** 当于雄蕊的变态,菊科植物的冠毛是有雄蕊演变而来的。雄蕊是被子植物花的雄性*,是雄花的一部分。其作用是产生花粉。种子植物产生花粉的 *** 。由花丝和花药两部分组成。位于花被的内方或上方,在花托上呈轮状或螺旋状排列。数目因植物种类而异,通常,原始的种类数目多而不一定,较高等的种类数目趋于减少并达到一定的数目。一朵花中全部雄蕊总称雄蕊群。
雄蕊常因离合与否、花丝长短的不同,分为不同的类型,常见的有:
1离生雄蕊(Stamen Distinct) 一花中有多数雄蕊而彼此分离,如莲、油菜、小麦等花的雄蕊。
2单体雄蕊(Monadelphous Stamen) 一花中有10~多数雄蕊,其花丝连合成一束,组成花丝筒,花药分离,如棉、红麻、锦葵、大花猪屎豆、羽扇豆等花的雄蕊。
3两体雄蕊(Diadelphous Stamens) 一花中10枚雄蕊的花丝连合成二束,如蚕豆、豌豆的雄蕊,其中9枚花丝连合成一束,另一枚雄蕊单独分离,或者每束5枚。这种雄蕊为蝶形花科(或豆科)植物特有。
4多体雄蕊(Polydelphous Stamens) 一花中的多数雄蕊的花丝连合成数束,如金丝桃和代代花的雄蕊。
5四强雄蕊(Tetradynamous Stamen) 一花有6枚雄蕊,外轮的2枚花丝较短,内轮的4枚花丝较长,如油菜、萝卜等花的雄蕊。此种雄蕊为十字花科植物特有。
6二强雄蕊(Didynamous Stamen) 一花有4枚雄蕊,2枚较长,2枚较短,如泡桐、连钱草、益母草等花的雄蕊。
7 聚药雄蕊(Synantherous Stamen) 一花中雄蕊的花丝分离,花药贴合成筒状,如向日葵等菊科植物以及南瓜、大岩桐等花的雄蕊。
雄蕊群(Androecium)指一朵花的雄蕊的总体。一般来说,雄蕊虽然是彼此单独离生,但如黄瓜有时彼此融合,这时便使用雄蕊群这个术语。雄蕊常常聚集成束,故称之为雄蕊束(Phalanx)。如葫芦科,形成单束时称为单体雄蕊(Monadelphous);又如豆科形成二束时称为二体雄蕊(Diadelphous);而小连翘形成三束,则称为三体雄蕊(Triadelphous)。
菊科植物的冠 *** 当于雄蕊的变态,菊科植物的冠毛是有雄蕊演变而来的。雄蕊是被子植物花的雄性*,是雄花的一部分。其作用是产生花粉。种子植物产生花粉的 *** 。由花丝和花药两部分组成。位于花被的内方或上方,在花托上呈轮状或螺旋状排列。数目因植物种类而异,通常,原始的种类数目多而不一定,较高等的种类数目趋于减少并达到一定的数目。一朵花中全部雄蕊总称雄蕊群。
蒲公英毛球是什么
蒲公英的毛球叫冠毛。蒲公英白色绒球是它的果实,上面有种子。通常是在春夏季开花,花后就会结果。果实比较轻,成熟后借助风力进行传播。适应能力强,对土壤、气候的要求低,因此分布广泛,我国各个地区基本都有栽培。常生长在路边、田野、河滩、山坡、草地。
蒲公英是菊科,蒲公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圆锥状,表面棕褐色,皱缩,叶边缘有时具波状齿或羽状深裂,基部渐狭成叶柄,叶柄及主脉常带红紫色,花葶上部紫红色,密被蛛丝状白色长柔毛;头状花序,总苞钟状,瘦果暗褐色,长冠毛白色,花果期4~10月。蒲公英别名黄花地丁、婆婆丁、华花郎等。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头状花序,种子上有白色冠毛结成的绒球,花开后随风飘到新的地方孕育新生命。
蒲公英的绒毛叫什么?
蒲公英的绒毛叫冠毛,白色冠毛形成毛茸茸的小伞,头状花序直径约30-40毫米;总苞钟状,淡绿色;总苞片2~3层,外层总苞片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边缘宽膜质,基部淡绿色,上部紫红色;
瘦果倒卵状披针形,暗褐色,长约4~5毫米,宽约1~15毫米,上部具小刺,下部具成行排列的小瘤,顶端逐渐收缩为长约1毫米的圆锥至圆柱形喙基,喙长6~10毫米,纤细;冠毛白色,长约6毫米。花期4~9月,果期5-10月。
广泛生于中、低海拔地区的山坡草地、路边、田野、河滩,中国江苏、湖北、河南、安徽、浙江、黑龙江、吉林、辽宁、浙江、福建北部、台湾、湖南、广东北部、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区,朝鲜、蒙古、俄罗斯也有分布。

播种繁殖
蒲公英繁殖采用种子繁殖,种子无休眠期,成熟采收后的种子,从春到秋可随时播种
为提早出苗可采用温水烫种催芽处理,即将种子置于50~55℃温水中,搅动至水凉后,再浸泡8小时,捞出种子包于湿布内,放在25℃左右的地方,上面用湿布盖好,每天早晚用温水浇1次,约3
~4天种子萌动即可播种。成熟的蒲公英种子没有休眠期,当气温在在15℃以上时即可将种子播在湿润土壤中。经过90个小时左右即可发芽,种子在土壤温度15℃左右时发芽较快,在25~30℃以上时,发芽慢,所以从初春到盛夏都可进行播种。